第一百六十一章 开张-《重返1977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要说洪衍武这招儿的效果还真不错。

    把六个人聚齐后,他一打听情况,完全和他预计的一样。

    这毛遂自荐的四男两女,朱震凡、李晓东、张绅、黄永、张淑萍和王来珍。

    还真是各家有各家的难处,都是因为经济上有实际困难才来应差的。

    大约也因为这个,他们比留在屋里那些人,性格上要软和得多。

    大部分人言谈举止都有点拘束,透着那么点的自卑和不自信。

    但这反而便于管理。

    像从分工的事儿上就能看出来。

    一开始,洪衍武本想要尊重他们各自的意愿。

    却没想到一问之下,几乎人人都怕抛头露面和人打交道,表示想要留在厂里做糖葫芦。

    这就只能硬性安排了。

    而在洪衍武看来,姑娘家面嫩、心细、有耐心法,做糖葫芦正好。

    脸皮厚、有力气、比较抗冻的小伙子,则更适合蹬着三轮去外面卖货。

    于是他便做主,点名让身体较为强壮的李晓东、张绅、黄永跑外。

    只把男的里年龄最小、看着最文弱的朱震凡,留下和俩姑娘搭帮学做糖葫芦。

    却没想到专断还真比民主有效。

    这几位其实只需要命令,而不需要理由。

    别说有意见了,居然连问都没问一句,就老老实实的服从了。

    而且跟着安排他们干活,也是照样的听话。

    无论是让他们按单子和数量,分头去生产车间取料,还是教他们怎么去核串果儿。

    他们全都一丝不苟的照做了。

    态度都挺认真,没人矫情我是卖货的,我是制作的,这个该我干,那个不该我干的。

    由此可见,这次确实选对人了。

    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。

    现实生活已经教会了他们,人在生存现实前,必须得低头的道理。

    当然,既然是没经验的生手,很多不适应也是在所难免的。

    像李晓东性子毛糙,干活不够小心。

    他在去核串果的时候,一不留神,竟把手划了道挺深的口子。

    血流了不少,去医务室包扎了伤口,还疼的直吸溜呢。

    至于下午真正分工上岗时,那两个女孩跟着陈力泉学制作也遇到了难题。

    因为尽管女性心思够细,洪衍武又规定好了糖水的比例、份量,并且精确了大火的熬制时间。

    这些都让她们避免了弯路,在熬糖上手很快。

    可就是蘸糖葫芦的时候,还需要一定的胆量。

    偏偏俩姑娘胆小,那糖一沸腾,她们俩就害怕。

    这一害怕手就抖,手抖那糖蘸的就不均匀,甚至还会甩溅到手上。

    最后没辙,只能让她们带着手套继续练。

    眼瞅着这俩姑娘吱哇乱叫着,强壮着胆子地坚持着,也真是够为难的。

    还有呢,就连跟着洪衍武去故宫门口,学习摆摊卖货的仨大小伙子,临上阵也照样不自在。

    他们不是怕道远,也不是怕冷,关键是没卖过东西,谁都抹不开面子。

    在装满糖葫芦的三轮车前,他们几个就跟做贼似的四处寻摸,生怕碰见熟人。

    轮到谁试巴,别说开口吆喝了,顾客主动来问价都脸红,支支吾吾说不出来。

    尤其是怕碰见老外,人家英语一开牙,立马晕菜。

    哆哆嗦嗦连个屁都放不出来,整个三块儿“杵窝子”的废物点心。

    (注:杵窝子,京城土语。指怕见生人,见了生人就害羞,不善于和熟人以外的人打交道。也有窝里横的意思。)

    最后没辙,还是洪衍武去边上旅游用品的简易商亭里,把“菜刀”带着的毛线帽子给要过来了,才算化解了这个难题。

    敢情这是今天冬天刚刚盛行的套头帽儿,戴上就露出一双眼睛来,看不见脸儿。

    这不就让人认不出来了吗?

    就这样,这几个小子轮流带上这帽子练手。

    这才都勉勉强强,好意思招呼人了。

    不过也得说,这通穷折腾的罪也不是白受的,因为付出确有回报啊。

    哪怕仨生瓜蛋子这么硬着头皮跟洪衍武学着,这么磕磕绊绊的卖着。

    这一下午,不出三个小时,洪衍武和陈力泉昨天做出来的一车冰糖葫芦也全卖光了。

    足足二百来串儿,是真受市场欢迎啊。

    更牛的是,他们的东西还卖的贵呢。

    一般老百姓卖的糖葫芦不是一毛五,就是一毛八的价儿,连两毛都到不了。

    可他们不,那是真敢开牙。

    七个果儿的“山里红”,他们竟敢卖三毛。

    带馅儿的“蛤蟆吐蜜”卖四毛,有着各种果仁儿的“百宝山药”最贵,卖五毛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