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一十七章 坎儿-《重返1977》
第(2/3)页
后来有了充气轮胎,京城人又进行了改造。
特意将车把加长,车轮放低,车厢加高,才变成了电影《骆驼祥子》里的那个样子。
这样就拉着省力,跑得轻快,坐着舒服多了。
像老京城有句土话儿“美得你屁颠儿屁颠儿的”。
就是为了描述坐这样洋车的感觉而光荣诞生的。
实际上在1937年之前,靠人在前面拉着跑的洋车一直都是京城的主要交通工具。
但1937年之后呢,从日本人进城,送给“北平治安维持会会长”江朝宗第一辆人力三轮车开始。
京城的洋车就逐渐的,一步一步的被这种新兴的交通工具所取代了。
一个是因为三轮车比洋车更快捷,更舒适,更省力气。
另外一个,也有日本人有意推行的原因。
因为这东西是日本人在洋车和自行车的基础上改造而来。
小鬼子多坏啊,你看他前脚儿给你来个军事侵略,后脚儿就给你一个经济占领。
抖机灵抖得多是地方,就是吃相难看得很,永远改不了一股子下作的市侩气。
至于说到当年京城最知名的造车厂。
一个是在东华门大街路南的“懋顺车厂”,另一个就是西交民巷的“起顺车行”。
很可惜的是,虽说是造车厂,但这两家,实质上都是由木匠、铁匠组成的攒车作坊。
并没有什么现金的设备和原料。
除了木料、油漆坐垫、靠垫、车篷子是造车厂自己弄以外。
连打铜活什件的铜,也向日本洋行去采购。
像内胎、外带、车条、滚珠、轴承、弓子、手铃、脚铃、喇叭等重要零件更是如此。
北平沦陷前,是从英国人、德国人那里定购的。
“七七事变”后全得向日本人购买。
所以呀,就这么一辆洋车。
别看售价要一百多大洋,贵的时候小二百。
可造车厂赚的也不过是七块八块的而已,最好的时候十块二十。
这就是当时的民族工业水平啊,那真是太寒碜啦。
不过也得说,咱们的人懂得享受,过去的手艺人活儿也好。
攒出来的洋车和三轮车,无论舒适度还是外观那都比洋人自己造的要好。
像当时的车厢,里头讲究的是软包带靠垫,而且带仰角,靠着舒服。
箱体得是软木料,外边还得封铁皮。
由车厢周边起,卡三道白铜线,一直到车簸箕为止。
这样的车配上邓禄普的车胎才稳固防震啊。
人坐在里面,即使路况再不好也不会颠得受不了。
另外车厢后还安有铜扶手,备车夫及专门“搡车的”手握之用。
真遇着陡坡,一人蹬一人推,一样能让你舒舒服服上去,安安全全的下来。
第(2/3)页